职称:教授
电话:027-87857682
邮箱:sjxwhsh@163.com
研究方向:产品创新管理、产业创新管理、区域发展战略
个人简介
胡树华,男,1961年01月生,湖北鄂州人,1998年毕业于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管理工程专业,获工学博士学位;1994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访学。现任太阳成集团tyc9728教授(二级)。
主要荣誉及学术任职:
荣誉
[1]太阳成集团tyc9728管理学科首席教授(2013年)
[2]中国汽车工业杰出人物(2008年)
[3]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(2008年)
[4]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四届咨询委员会委员(2007年)
[5]太阳成集团tyc9728管理学科首席教授(2005年)
[6]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(2004年)
[7]全国优秀技术经济教育家(2003年)
[8]武汉市优秀科技青年创业奖(1996年)
[9]湖北省青年科技精英(1989)
学术任职
[1]湖北省产业科技创新软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委员会主任(2017年-至今)
[2]湖北创新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(2016年-至今)
[3]湖北省产品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(2006年-至今)
[4]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产品创新管理专委会主任(2006年-至今)
[5]美国产品创新管理协会中国分会主席(2006年-至今)
[6]产品创新管理国际会议主席(2006年-至今)
[7]创新与管理国际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(2006年-至今)
[8]中国高校价值工程研究会副会长(1995年至今)
[9]中国高校技术经济研究会副会长(1995年至今)
主讲课程
[1] 本科生课程:无
[2] 研究生课程:产品创新管理(技术经济及管理/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),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士前沿(技术经济及管理/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)
科研获奖
[1]湖北省发展研究一等奖(省部级,2013年)
[2]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(省部级,2011年)
[3]湖北省发展研究一等奖(省部级,2011年)
[4]国家发改委课题优秀成果奖(国家级,2009年)
[5]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(省部级,2008年)
[6]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(省部级,2007年)
[7]国务院规划办战略研究专家重大贡献奖(国家级,2004年)
[8]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(省部级,2003年)
[9]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(省部级,2003年)
[10]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(省部级,2001年)
[11]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(省部级,2000年)
[12]武汉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(省部级,1992年)
[13]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(省部级,1998年)
主持科研项目
[1]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,长江中游城市群先进制造业研究,80万,2016-2019年(国家级)
[2]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,区域创新的结构维度评价及路径设计,56万,2014-2017年(国家级)
[3]武汉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,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“中三角”城市群协同创新研究,8万,2016-2017年(省部级)
[4]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,武汉-鄂州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,3万,2014-2015年(省部级)
[5]武汉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,北京、上海、武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比较研究,6万,2014-2015年(省部级)
[6]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,中部六省科技发展比较研究,6万,2011-2012年(省部级)
[7]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,高应力轻量化汽车钢板弹簧产品创新管理及产业化研究,50万,2010-2014(省部级)
[8]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,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战略研究,22万,2009-2012年(国家级)
发表论文情况
[1]刘振元,胡树华,牟仁艳,王政. “新三板”挂牌企业成长力评价探析——熵值法—TOPSIS法[J]. 财会月刊,2017,(32):31-35.
[2]王利军,胡树华,解佳龙,于泳波. 基于“四三结构”的中国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研究[J]. 中国科技论坛,2016,(06):11-17.
[3]解佳龙,胡树华,王利军. 高新区发展阶段划分及演化路径研究[J]. 经济体制改革,2016,(03):107-113.
[4]陈丽,胡树华,牟仁艳. 市场化进程与企业社会责任——基于124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[J]. 财会月刊,2016,(15):3-7.
[5]李梦琦,胡树华,王利军. 基于DEA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研究[J]. 软科学,2016,30(04):17-21+45.
[6]胡树华,张俊,杨晓璇,牟仁艳,丁卓. 基于两阶段测度的中小企业创新效率评价研究[J]. 经济体制改革,2015,(06):107-112.
[7]胡树华,喻信东,解佳龙,牟仁艳. 创新密集区创新创业环境评估研究[J]. 科学管理研究,2015,33(05):10-12+38.
[8]陈梓文,张子岩,胡树华. 光谷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实力评价研究[J]. 太阳成集团tyc9728学报(信息与管理工程版),2015,37(05):473-477.
[9]张权,胡树华,王利军. 基于岭回归的生产要素区域经济贡献差异研究[J]. 商业研究,2015,(02):36-43.
[10]陈中文,胡树华,姚维,江军民. 基于多属性决策的科技文化产业绩效评估方法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2014,31(10):118-122.
[11]王利军,胡树华. 我国中心城市服务业辐射力差异比较——以19个副省级城市为例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2014,31(09):38-43.
[12]毛陈诚,胡树华. 我国公共技术供给研究评述[J]. 科学管理研究,2014,32(02):5-8.
[13]解佳龙,胡树华. 国家高新区创新系统的结构框架及运行机理研究[J]. 经济体制改革,2014,(02):97-101.
[14]解佳龙,胡树华. 国家高新区创新网络“双四”结构与要素关联研究[J]. 管理现代化,2014,(01):45-47.
[15]程杰,程言美,胡树华,王松. 基于“四三结构”的城市群创新体系运行分析与同步非均衡评价[J]. 中国科技论坛,2014,(02):72-78.
[16]解佳龙,胡树华.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“四力”甄选体系与应用[J]. 科学学研究,2013,31(09):1412-1421.
[17]解佳龙,胡树华.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甄选体系设计与应用[J]. 中国软科学,2013,(08):67-79.
[18]王利军,胡树华,牟仁艳. 基于期望效用理论的SWOT方法改进[J]. 太阳成集团tyc9728学报(信息与管理工程版),2013,35(04):591-594.
[19]胡树华,王利军,牟仁艳. 武汉市服务业区域辐射能力及范围研究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2013,30(13):42-47.
[20]胡树华,解佳龙,牟仁艳,雷殷. 国家高新区竞争力空间动态差异研究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2013,30(11):29-33.
[21]王松,胡树华,牟仁艳.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溯源与框架[J]. 科学学研究,2013,31(03):344-349+436.
[22]胡树华,邓泽霖,王利军. 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——基于投入产出法[J]. 技术经济,2012,31(12):46-51.
[23]解佳龙,胡树华,雷殷.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中心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分异研究[J]. 经济体制改革,2012,(06):48-52.
[24]胡树华,邓泽林,侯仁勇. 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联模式分析[J]. 工业技术经济,2012,31(11):10-15.
[25]邓泽霖,胡树华,张文静. 我国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分析[J]. 技术经济,2012,31(10):60-63+105.
[26]张颖,胡树华,陈波. 基于DEMATEL的国家高新区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[J]. 特区经济,2012,(09):260-262.
[27]王利军,胡树华. 基于“四三结构”的区域创新系统产出投入回馈机制研究[J]. 软科学,2012,26(07):65-69.
[28]张颖,胡树华,牟仁艳,陈波. 基于三螺旋的高新区多主体合作演化博弈分析[J]. 软科学,2012,26(06):33-37.
[29]胡树华,李增辉,牟仁艳,汪秀婷,李荣. 产业“三力”评价模型与应用[J]. 中国软科学,2012,(05):40-47.
[30]何山,官淑琪,胡树华. “十二五”期间我国汽车产量预测及其市场扩展特征研究[J]. 开发研究,2012,(02):40-43.
[31]王松,胡树华. 国家高新区强弱空间极化的演化分析[J]. 科研管理,2012,33(03):121-127.
[32]胡树华,王敏. 基于产品价值体系的展示设计战略研究[J]. 艺术教育,2012,(02):127-128.
[33]解佳龙,胡树华,蒋园园.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国家高新区竞争力空间分异研究[J].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,2011,32(12):101-108.
[34]牟仁艳,解佳龙,胡树华. 基于“三力模型”的国家高新区发展非均衡评价研究[J].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,2011,32(10):104-109.
[35]吴宇军,胡树华,代晓晶. 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要素的差异化比较研究[J]. 中国科技论坛,2011,(10):23-27.
[36]胡树华,王利军,牟仁艳. 分类专利对GDP贡献的回归分析[J]. 软科学,2011,25(09):7-9.
[37]邓恒进,胡树华,王松.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“杠杆工程”建设研究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2011,28(17):34-39.
[38]左继宏,胡树华. 襄樊市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平台的构建[J]. 科技管理研究,2011,31(13):13-17.
[39]胡树华,解佳龙. 基于“三力模型”的国家高新区非均衡异化评价研究[J]. 中国科技论坛,2011,(07):80-86.
[40]胡树华,解佳龙,王松,王姣.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国家高新区竞争力研究[J]. 软科学,2011,25(05):53-56.
[41]胡树华,王松,邓恒进. 基于“四三结构”模型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研究——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2011,28(09):29-32.
[42]胡树华,解佳龙. 武汉市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[J]. 太阳成集团tyc9728学报(信息与管理工程版),2011,33(02):258-262.
[43]胡树华,王松,解佳龙,王姣. 基于相对偏差模糊矩阵法的国家高新区非均衡评价研究[J].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,2011,32(04):111-115.
[44]王松,胡树华. 我国国家高新区马太效应研究——兼议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空间布局[J]. 中国软科学,2011,(03):97-105.
[45]胡树华,李荣. 国家高新区产业竞争优势分类研究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2011,28(01):59-62.
[46]胡树华,杨洁. 国内主要城市群创新能力的评价[J]. 统计与决策,2010,(24):53-55.
[47]胡树华,杨洁,左继宏. 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[J]. 太阳成集团tyc9728学报(信息与管理工程版),2010,32(06):974-977.
[48]胡树华,杨洁. 国内主要城市群创新体系成熟度判定[J]. 科技创业月刊,2010,23(12):120-121+124.
[49]王汉熙,周祖德,胡树华. 科学信息本体引导结构参量规模研究[J]. 中南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0,41(05):1845-1854.
[50]胡树华,杨洁. “两型”建设 创新先行——关于构建武汉城市圈创新体系的思考及建议[J]. 学习月刊,2010,(26):40.
[51]胡树华,邓恒进,杨洁. 基于“四三结构”的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2010,27(17):47-50.
[52]肖德云,胡树华,戴勇. 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[J]. 管理学报,2010,7(07):1008-1014.
[53]王汉熙,宋以超,周祖德,胡树华. 科学话语外溢现象对于国际贸易规则扰动之考证[J].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0,(03):70-77.
[54]王汉熙,宋以超,周祖德,胡树华. 数字出版工程结构框架研究[J]. 太阳成集团tyc9728学报,2010,32(08):136-142.
[55]邓恒进,胡树华,杨洁. 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的“四三结构”模型的实证研究——武大科技园“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”建设分析[J].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,2010,(02):52-55.
[56]王汉熙,周祖德,胡树华. 科学信息标志体制结构模型研究[J]. 太阳成集团tyc9728学报,2010,32(03):133-137.
[57]胡树华,邓恒进. 新宏观环境下的“产品创新管理”研究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2010,27(01):1-4.
出版专著和教材情况
[1]胡树华,牟仁艳.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战略研究,科学出版社,2016年.
[2]胡树华,牟仁艳.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现状分析与战略对策研究,武汉出版社,2010年.
[3]牟仁艳,胡树华.产品-产业-区域创新路径,经济管理出版社,2009年.
[4]胡树华,范文芳,何山.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,湖北人民出版社,2008年.
[5]胡树华,汪秀婷,侯仁勇.国家汽车创新工程,科学出版社,2007年.
[6]胡树华,侯仁勇,杨洁.区域战略与中部发展,科学出版社,2007年.
[7]胡树华.中部发展的现状、战略与对策研究,经济管理出版社,2005年.
[8]胡树华.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,经济管理出版社,2004年.
[9]胡树华,管顺丰,汪秀婷.国家创新战略,经济管理出版社,2003年.
[10]胡树华.企业大战略,经济管理出版社,2003年.
[11]胡树华.产品创新管理,科学出版社,2000年.
其他说明
现招收技术经济及管理、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的,勤奋刻苦且有志于科学研究的硕士、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,联系方式:027-87857682.